2004年8月19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浙江法制报精彩推荐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七家“皮包公司”狂骗千万货
警方提醒商家:先赊货后付款危险多多
本报记者 朱乔夫 通讯员 陈正明/文 毛应勇/摄

  近日,一起特大合同诈骗案被义乌警方破获,一个近年来在义乌各大市场上以合同诈骗形式疯狂作案的团伙破灭了。据悉,该团伙成员多达14人,均来自台州市。截至本月10日,义乌市公安局经济侦查大队陆续抓获李叔利、李伯连、李连弟、裴海波、李供林、潘功兰、李正红、杨方华、胡友君等9名犯罪嫌疑人;其余5名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上网追逃。
  在警方举行的赃物返还仪式上,共有21名市场经营户领回了价值共计200余万元的货物。一些被骗经营户面对失而复得的货物,不禁喜极而泣。

  空调留下痕迹  狐狸露出尾巴
  7月6日,原籍台州市椒江区、在义乌经商的杨某等人向义乌市公安局经侦大队报案,称其同乡裴海波以“乌克兰凯迪国际贸易公司”的名义,向在眼镜市场经商的杨某等8家经营户以签订赊账购货、约期付款的合同方式,先后提走价值总计100余万元的货物。但到了约定付款时间,该公司却人去楼空。裴海波还切断与所有客户的联系,杳无音讯。
  经侦大队立即成立专案组展开侦查工作。裴海波等人显然预谋已久,在商务往来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都是假身份,所谓的国际贸易公司是未经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的空壳公司,使案情变得扑朔迷离。
  警方对这伙人的租住房进行反复勘查时,竟从拆装空调遗留的痕迹中找到了蛛丝马迹。于是,警方对义乌全市所有经销空调的商场和维修服务部进行了逐个调查,终于慢慢发现了裴海波等人的狐狸尾巴。经过一段时间的蹲点守候和秘密跟踪,办案民警基本摸清了裴海波等人的居住环境和出没规律。
  9月23日上午9时许,警方实施抓捕行动。经侦大队民警们兵分两路,冲进香港城五区和阳光小区两个犯罪嫌疑人出没的窝点,一举抓获了台州籍男子裴海波、李连弟、胡友君等3人。
  一个在义乌市各大市场上大肆进行合同诈骗的团伙,也因此浮出水面。
  经审讯,该团伙成员有14人,均来自台州市。案发后,首要人物李叔利、李伯连等带领同伙四散逃窜。于是,9月下旬开始,经侦大队的民警们与犯罪嫌疑人展开了猫捉老鼠的较量。

  新疆围猎告捷  台州瓮中捉鳖
  从嫌犯的口供和赃物流向分析,该团伙的部分犯罪嫌疑人在主犯之一的李伯连带领下,已逃往新疆乌鲁木齐市销赃。
  9月25日,办案民警赴新疆开展侦查。两地民警通过侦查,很快发现李伯连等人在乌鲁木齐与伊宁两地之间频繁活动,东躲西藏,行踪不定。警方以动制动,在乌鲁木齐至伊宁的800多公里路线上追赶了4个来回,10月1日13时许,终于将疲惫不堪的李伯连擒获。两天后,另一名嫌犯杨方华到李伯连在乌鲁木齐的租住房取行李时,被守候多时的民警抓获。
  随后,办案民警在乌鲁木齐和伊宁两地查封了李伯连等人用于藏匿赃物的仓库。10月17日,民警们将价值200余万元的赃物全部通过火车托运回义乌,李伯连、杨方华等嫌犯从乌鲁木齐押解回义乌。
  新疆“围猎”刚告结束,台州的“捉鳖”行动也开始了。
  10月14日,义乌警方获悉可靠消息,该团伙的首要人物李叔利已从阿拉木图口岸潜回台州。由于李叔利狡兔三窟、行踪无定,警方进行了更加细密有序的排查摸底工作。10月18日傍晚6时许,李叔利从租住房内出来到路边小摊点上吃饭时,陷入了警方的“口袋”,乖乖落网。
  截至10月28日,义乌警方已陆续抓获李叔利、李伯连、李连弟、裴海波、李供林、潘功兰、李正红、杨方华、胡友君等9名犯罪嫌疑人,并对其余5名犯罪嫌疑人进行上网追逃。

  七个虚假公司  骗走千万货物
  随着李叔利、李伯连等主要犯罪嫌疑人的落网,一个通过家族式松散型组织,以外贸经营为幌子,采取先付少量定金、卷走大笔货物的合同诈骗案真相大白。
  这起大案的始作俑者,是李叔利。
  2003年7月,李叔利在义乌东方大厦设立了专做外贸生意的“乌克兰进出口公司”,就经营情况来看,这个公司还是正规的,这时的李叔利也安分守己做生意。只是由于经营不善,这个公司很快倒闭了,李叔利欠下了一屁股债务。
  为了还债,更为了过纸醉金迷、挥霍无度的奢侈生活,李叔利萌生了以小额定金赊账骗货的罪恶念头。为此,他到台州老家撺掇同村的姑表亲李金德、金吉平、方甫喜、张永平(在逃)和刘明亮(在逃)等人与他合伙,在义乌江南三小区成立了“俄罗斯英士特国际贸易公司”,以付小额定金、承诺一个月内付清货款的方式,从市场经营户金某等人处骗取价值100余万元的货物后逃离义乌。
  2004年11月,李叔利再次纠集同村人李伯连、李连弟、杨方顺(在逃),在义乌永胜小区设立“哈萨克斯坦米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从市场经营户方某等人处骗取价值100余万元的货物后再次“失踪”。
  两次作案连续得手,李叔利、李伯连为首的团伙也进一步扩大。李伯连从老家找来些亲戚自立山头,为此还与兄弟李叔利大闹了一场。但在发财欲望的怂恿下,两人很快又走到了一起。这个团伙也在“实战”中形成了家族式散松型的结构模式,团伙成员之间都是亲属关系,彼此熟悉,时聚时散,自由组合。一旦有人诈骗成功,团伙成员则分工合作,有的藏匿货物,有的联系买家,有的销赃,一架诈骗机器很快高速运转起来。
  今年3月,李叔利、张水平、李供林、潘功兰、蒋仙根(在逃)到永康成立了“浙江亚联进出口公司”,从义乌市场经营户戴某等人处骗取价值230余万元的货物后逃离永康。
  7月,李伯连、杨方华、杨方顺、陈永昌(在逃)、杨周英(在逃)也来到永康,以各自出资入股的形式成立“乌兹别克斯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打算在永康五金城诈骗螺丝等货物。由于永康经营户防范意识强,李伯连等人就是以预付30%的定金进行诱惑也赊不到货物。无奈,他们只得将在永康共同购买的办公用品搬回义乌,于8月在前成小区成立了“泰国伊特来贸易有限公司”。
  此时,李伯连等人的手段已经十分成熟,为了避免被义乌市场经营户认出,他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并从广州等地请来“经理人”唐某、王某为他们打理“生意”,自己则躲在幕后操纵。这回,他们又从市场经营户郑某等人处骗得了价值100余万元的货物,并将这批货物发往新疆销赃。
  这期间,原本是给李叔利、李伯连打下手的胡友君、裴海波、李连弟、金喜平等人也在义乌大设合同陷阱,于7月、9月先后在永胜小区和金茂大厦成立“乌克兰凯迪国际贸易公司”和“意大利维尔斯国际商贸公司办事处”。他们肆无忌惮地向在眼镜市场经营的同乡杨某等人下手,共骗取价值480余万元的货物,并将货物分别转移到台州路桥和北京等地。
  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往往会让不明真相的业务员去跟市场经营户接触、签订购货合同,自己则一副跨国公司大老板的派头,一身名牌,生活奢华,以此迷惑人心。随着作案经验的积累,李伯连等人还制作了大量假证件,办理了多国护照。一次诈骗得手后,他们通常会“出去”躲一阵子,等风声不紧了再偷偷潜回义乌,摇身一变,又虚构出某某国际贸易公司,实施合同诈骗。
  他们设立的7个“皮包公司”炮制出7个连环案,涉案价值高达上千万元,成为义乌市场上有史以来最大的一起合同诈骗案。

  提高防范意识谨防合同陷阱
  在调查中,有两件事引起了警方的注意,也很值得市场经营户注意。
  一是今年9月,李连弟、胡友君、裴海波已明显感觉市场经营户对他们的身份开始产生怀疑,用假名字赊货常碰壁,却并没有经营户出面向警方举报或者进行调查。
  二是在警方进入全面缉捕“收网”时,依然有沉溺在外贸合同陷阱中的市场经营户向虚假公司“送货上门”,被警方及时拦截下来的货物价值不少于100万元。
  由此可见,虽然市场经营户防范意识有所觉醒,但对于提防外贸陷阱的意识却还是比较淡薄。而且,受传统经营模式和急于做外贸生意的心理影响,先赊货后付款的经营现象在义乌普遍存在。
  为此,警方提醒市场经营户,目前市场上合同诈骗手段不断翻新,最好改变先赊货后付款的经营方式,增强防范意识,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商品交易中涉及的票据等专业问题,要向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请教,以保证货款及时到位。同时,订合同前要摸清对方的“身份”,可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对核实,也可通过银行查明对方的资金实力。如果和外商做生意,可到外经贸局或公安机关查一下是否有登记;如果没有登记,就应小心,以防被骗。
  再则,订立合同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别要注意合同的保证、担保条款。有条件的可请律师参加,也可到工商部门进行合同鉴证,工商管理人员将会帮助审核合同的条款是否完备。